博客

新地地板

两个星期前,参加了一次家装集采,订了不少东东。地板也在计划之内,可是打听了在场的三四家地板厂商,都是卖实木复合地板或复合地板的,没有一个卖实木地板。而集采前并没有做实木复合地板的功课,加上复合地板与实木地板的脚感差异明显,所以没有订地板。

上周末,去看了一下地板,蓝景丽家电梯一上二楼,旁边就是一家叫新地地板的。销售人员很热情,介绍了半天。觉得最便宜和次便宜(多5块钱)的实木地板卖相还不错,价钱还够戗算是能够接受,而且幸好我的房子面积小。又转了一圈,有一家卡尔玛的地板,比新地便宜一点。最可怕的是欧典地板的销售,东北yin,贼热情,贼能说,跟我介绍了没两句,看我没兴趣踱到对面一家,立刻跑过去接着介绍,比对面那家地板的销售人员说得还多,不知道她到底是给哪家干活的。又看了一家叫金凤的竹地板,价钱也比实木的便宜一些,样子也不错。

没看几家地板头就晕了,剩下的都匆匆而过。回来后,上网查找它们的信息。新地地板的相关网页非常少,不知是因为用的人少还是有高手帮它们做隐藏工作。卡尔玛的比较多,虽然没有几个和质量投诉有关的网页,但是卡尔玛的这个直译过来的洋名字听得我实在不爽,基本决定买新地地板。

这周末又去了一次,知道这地板是什么巴西柚木进口,讲了半天价,降得微乎其微。关键是踢脚线要另算钱,虽然看上去质量是不错,不过这又支出一块。等到坐下来签单子交订金了,销售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了据说是放在门口跟瓷砖相接地方的木条,一个门50,跟我讲即使安过门石也需要这个,然后又拿出了樟木屑,用来给地板防虫,又加了些钱,算了个总价,交了10%的订金。不过我现在怎么想不明白如果装过门石要这种木条何用,不管了,等到时候用不上再退吧。

新地地板在网上的信息这么少,那么就用我这篇blog给它增加一点声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佛说:我不去尝试,谁去尝试?如果有问题,希望blog能成为我的维权工具,坑害我,就“给丫曝光”;如果一切满意,就说出实际感受。给其他消费者一些参考。

我从预定地板到安装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可能年底提货,明年3月底4月初安装,下一篇写新地地板的blog将是年底提货的感受,拭目以待,看他们服务如何。

更新:
如我所愿如我所料,以“新地地板”为关键字在百度上,本blog目前排第一,不知这个名次能排多久,排得越久如果出了问题腰杆越硬。但是Google上似乎压根还未索引,看样子PageRank为3还很不够呀。
——20061108
今天,google的第一个链接也是我写的这篇了,但——是,事情最怕就是但是,它没有指到我们dup2.org,而是指到了,指到了,JIEER的聚合器!:'( :'( 从这篇以后,google就没再索引本站blog了,再等两天看看 -_-
——20061109
ok了,放个链接,方便以后测试。
——20061110
开始给我打招呼说年底可能要把货提出来,后来那边库房没问题,货也就不用提了,3月27号装了地板,师傅干活还是挺麻利的,安装的也还不错,看上去地板挺亮的,效果感觉挺好。但是我大概有总共最多三米长的瓷砖的地方需要加铺踢脚线,被生硬地告知只负责地板上的踢脚线。怎么办呢,我说给你们五十吧,有个人说我们三个人,给六十吧。于是就给了六十,踢脚线钱当然是我自己淘。我认为这种小的地方特别能看出公司的服务质量,很明显这属于私人的收入了,但是对公司的服务口碑打击会很大。也许新地地板厂商能看到这篇blog,建议以后这种事情让你们员工处理的好些,我这是为你们公司好,本来很好的地板很好的活最后却染上了瑕疵。要我是你们员工,我就算拿辛苦钱,我看这点力气活也绝对不会超过三十元的价值,而如果你们免费把这个活做了,客户一定会感激你们,也许就会带来一个更大的单子。
过了两天给我打电话,免费做了一次护理,但是一年一次的基材保养需要自己花材料钱,这个费用收的应该是合理的,过几天再做吧。
——20070402

Topic: 生活

blogger和blogosphere的力量

Zola前段时间对postshow的图片侵权问题进行的激烈抨击在blog圈里激起了波浪。通过这件事,以前不知道这种做法是侵权的人知道了这是侵权,以前知道这是侵权但是不把它当回事的人也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blogger的个人力量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示。

Zola更写过一篇从外发加工骗局说起,这本来是八月份的事。可是这些骗子竟然打电话给作者,许诺如果删除这篇blog就给钱,并购买网站上的广告位。随后的结果骗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现在他们估计已经把肠子悔青了。怎么有人见钱眼不开呢。老冒转了这个事zheng也转了,本来一个地方揭发你的骗局,现在好几个地方了,而且“声音”都比Zola大。你想封Zola的口,现在不但没封成,反而又多了几个口需要封。可以想象,如果以后看到类似广告的人只要上网一搜,马上就能识破骗局。blogger的群体力量让更多的人避免损失。

blogosphere里是一批什么人呢?因为彼此订阅RSS,信息能够及时地大范围地传递;因为彼此阅读blog,信任的程度不会因为没有见过面而降低。

显而易见,blogger和blogosphere将会利用blog在社会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力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Topic: 社会 网络

SOHU,新起点

昨天还在挤地铁,今天就开始坐公交了,感觉有些像做梦。

主要原因是 SOHU 仅在每周三办理入职,我实在不想在家多呆一个星期,于是就后脚赶前脚的开始了角色转换。

当初 2000 年从学校跳出来到亿邮,和现在的情况类似:比我早一年工作的查陶 99年夏天就离开学校了,我就成了南开最牛的网管,校内每条光纤我都记得两头是连在哪台交换机的第几对端口上,BBS 大站长,刚刚在 CERNET 年会上发表并宣读论文,成功实施了 80 周年校庆的网络直播,民间组织"南开 Linux 用户协会"的发起人...但这些只要你一离开就什么也不是了。

今天下载 Firefox 和 Python 之前好好想了想是否会违反流量限制政策,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摸索。根据上一次跳槽的经验,大概要半年才能真正融入新的环境,让你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信任你。第一天上班,领了新机器后,我把浏览器首页设置成 www.sohu.com,然后安装了 sogou 输入法,希望能尽快熟悉这个公司。

SOHU 的技术部门现在是两大块,王小川领导的RD以及周霖领导的NO,开始找工作时接触的是王小川,但周霖这里急需人手,于是现在在 11 楼混迹。感觉这两块的文化也稍稍有些不同。

下班时发现楼下有一个酒铺,进去转了一圈,相当的不错,主要是种类很多,葡萄酒看的眼花缭乱。

具体关于 SOHU 公司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写,以后找机会再说吧。

Topic: 生活

C计划

软件开发人员创业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咨询,比如新成立的“银杏咨询”。俺的 C计划就是现在最烂的咨询——HR咨询里面的一块,招聘。

不管是作为招聘者以及最近作为应聘者,招聘网站以及猎头公司都让我很失望,招聘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人,找工作的事情无法提供满意的职位。仔细分析就知道症结所在——它们仅仅是建立了一个信息流通的渠道,除此以外几乎没干任何事情。

LinkedIn 的想法是做一个全新信息渠道,我没有那么宏伟的目标,只是感觉传统的渠道里面大有增值潜力可挖。灵感来自 Joel 的招聘三步曲

本着一贯的为小企业,为创业公司服务的思路(见 B 计划),我觉得我可以帮它们做到电话筛选,如果碰到谈的特别好或者是我很感兴趣的(比如美女程序员),面谈也可以代劳。而且作为 SOHO 一族,我的时间能很灵活——比如大望路的公司基本很难约到上地的程序员面试;而对我来说,下班时间去电话或者面谈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有效的服务了招聘的另一方。

业务开展好的话,估算每年我能攒 100名程序员(smart, and get things done)的情况和电话录音,面谈纪要。把其中 20 个成功推销出去,这收入也就还不错了,要知道第二年能推销出去的肯定不止 20。。。再过几年说不定就可以全国范围内贩卖人口了。

然后我最远大的抱负就是搞一个 Hacker Day,评出中国十佳程序员出来。哈哈,我觉得程序员还是挺看中这些虚名的。

Topic: 商业

B计划

A计划是什么?就是这篇blog。由于工作变化,所以最近思维也活跃,比如关于创业的想法就不时的有火花冒出来,于是就计划写这么一系列,把它们都记载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写到 "Z计划",^_^

《人件》告诉我们,最能发挥程序员生产力的工作环境是每人一间独立的屋子,而且有自己的电话,确保没有人能打扰到他。这个观点我是蛮赞成的,问题是:公司怎么能给员工提供这样的生产环境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在家工作。事实上,我在亿邮用最高效率写成的两段代码——一个是prefork模型,一个是socket的IO缓存封装——都是在家里半夜写就的;bridge内核模块的雏形,也是在家里花了3天时间完成的。在家里工作意味着人均n平米的办公面积,没有人打扰,独享卫生间(这很重要!),不用担心有人看你的屏幕,把挤公交地铁的精力用来写程序。。。好处太多太多,简直数不过来。

“且慢。。。”,你会这样说。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程序员的确需要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彼此学习,需要项目经理指导方向,等等。但是如果因此就要求大家每天在一起办公,实在是因噎废食,除非你能象 google 或微软那样提供真正像样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对于创业企业而言,为了节省资金而租用商住公寓,而且往往人满为患,在我看来浪费的生产力简直就是在犯罪。

我的B计划就是给创业公司提供办公解决方案:把我家的房子出租给3个,或者甚至多到10个创业公司,它们的特点是平时各自在家写程序,觉得需要一起办公了就聚到一起。价格绝对低廉,我还可以提供别的服务,比如 WLAN,打印复印机服务器租用,聘一个秘书共用等等。而且我家的地理位置也还方便,不管你住在城区什么地方,到小西天似乎都不是太痛苦的事情。

另外,这简直就是一个创业沙龙啊,很自然的来我这里办公的founder们会摩擦一些火花,我的一个副业就是在房间里面布满窃听器,然后把它们出卖给 VC。嘿嘿

我的 B 计划就是要做房产,哈,和 IT 一点关系也没有。除了需要再改造出一个卫生间有些麻烦外(再次强调,卫生间绝对是办公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准,包括写字楼的电梯配置,千万不能忽视这些小地方给员工带来的挫败感),我越想越觉得做这件事情让人兴奋:能同时和多个创业公司深入接触,看他们办公,会议,争吵。。。仿佛自己是 VC 一样。当然前提是我能在北京给我一家老小再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写到这里想起7年前,那时候就是4个大三的孩子各自在机房或者是宿舍写程序,每天下午5点开始,我和他们在数学系的一间教室讨论代码。其实创业公司起步是可以很简单的。

Topic: 商业

微软有多少副总裁?

记得看一篇文章,说的是高盛或是摩根斯坦利,旗下有200多名副总裁——因为谈生意的对手都是董事会/CEO/CFO之类,所以甭管具体什么身份,必须带一个VP的头衔去。

因为马上就要离开大望路了,于是前不久特地去找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吃中饭,他刚刚从微软跳槽出来到一小创业公司,现在在温特莱。席间我说:看起来现在互联网创业真热,否则你在微软不是挺好,还出来作甚?我同学回答说是被原老板拉出来的,其人为微软副总裁云云。

我先是觉得我这同学搭上了微软副总裁似乎前途无限,后来越琢磨越纳闷:以前介绍李开复、张亚勤的时候通常前面都冠以微软副总裁,现在又冒出来一个,华人副总裁何其多也。。。然后就想到了投行副总裁的例子,于是恍然大悟,感情微软副总裁也是拿来唬人,作不得数的。于是心里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微软副总裁的数量怎么也比我们公司的程序员要多,果然是牛啊。

再报导一篇小道消息:百合网看起来要玄,至少现在军心不稳。我已经从三个不同的来源得到了类似的信息,其中包括我这个同学告诉我,前不久百合某个部门几乎全都在他那里面试了一遍。。。又一个交友网站要倒下了吗?

附:有人告诉我荷兰飞利浦的副总裁大概有50个,微软至少和飞利浦是一个数量级的吧。

Topic: 商业 搞笑

招聘三步曲,来自 Joel

9月8日,发表 Sorting Resumes

10月24日,发表 The Phone Screen

10月25日,更新The Guerrilla Guide to Interviewing到3.0 (这篇文章很早就发表,也早就被翻译成中文:轻松面试找到理想员工-非官方的面试技术指南)

不知道别的公司是怎么样的,我们以前没有经过 phone screen 这个步骤。想像起来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尤其是这样可以让面试官的时间得以更有效率的安排,而且可以面向全国去招聘——通过两三次 phone screen 的人就可以给他提供车票或者机票来北京进行 in-person interview 了。

Update: 突然回想起和我家达达一起玩的情况,现在我有了一个挺疯的想法——给应聘者一盒积木,让他搭一所房子. hohohoho... 大概花不了多长时间,还能彼此放松一下

Topic: 商业

重新定义价值主张——如家上市

如家上市了,发行价 13.8,开盘 22。沈南鹏又赚了一笔.

在 2005 年 4 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就介绍了法国雅高酒店的高成长秘方,和如家一样(如家从 2002 年开店,我现在无法判断业务模式是谁先提出来的),取消大堂,取消早餐,取消浴缸...取消很多顾客其实不那么看中的服务,但是在舒适和整洁上,要做到比传统经济型酒店高一个档次,这样成本还能保证和经济型酒店差不多。既不是廉价旅舍,也不是经济型酒店,通过重新定义客户的价值主张,雅高和如家避开了众多竞争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从低端和中端都吸引了大批用户。很有名的西南航空也是类似,取消头等舱,往返机票、空中午餐等等..

所以要去纳斯达克上市未必非 TMT 不可,如果你手头有传统行业资源,从国外 copy 好的业务模式,找到高增长的途径,也是前途无限哦。不过相比较 IT 行业,传统行业的固定资产和存货成本的需求可能要高一些,比如开酒店,对创业者的财务能力和经营要求就很高;这好像正是 IT 精英缺乏的。hoho

说起来这本《商业评论》购买也很有意思。上上周末出门买酒,送给佳盛做结婚礼物的——红方显得廉价,芝华士包装银灿灿的看起来俗,于是计划买两瓶黑方。找了好几家店都没有,最后去西外华堂,路上经过西直门卖过期刊物的,发现居然有商业评论,于是 100 元买了 7 本。可以好好看一阵子了,打算以后不定期去买。

其实我骨子里并不是那么 IT 化,我认为,不管是做 web2.0 社区还是卖洗发水,其商业本质都是一样的。

Topic: 商业
订阅 RSS - 博客 | BT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