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推出“DUP2推荐软件”

为了防止有读者只订阅我的 blog,而没有订阅我和我弟的合集,所以这里重复发一遍《推出“DUP2推荐软件”》

虽然踏入互联网服务业有 8 年了,但这才是首次独立以个人的力量推出一项互联网服务。在断断续续筹备了 2 个多月后,终于可以说我也是"个人站长"了。

目标服务对象:喜欢自由软件,而且对软件许可很在意的朋友们。

在以下情景中请考虑使用这项服务:
* 给亲戚朋友装机的时候
* 在公司 IT 部门预制 Ghost 镜像的时候

* 当您需要某项软件,在使用华军、天空... baidu、google 之前

如果您认可这项服务,请帮助我们推广它。

最后,如果您觉得本项服务中应该增加某个软件,请和我们联系。但是这里有一条原则:软件必须是我们所亲身使用过的,而且确实感到非常有帮助的软件。当然,我们也欢迎任何人成为该项服务的正式维护者。

Topic: 文化 生活

谨慎乐观今年国际米兰的形势

意甲上周末已经开踢了。国际米兰先进三球,后被佛罗伦萨扳回两球。有些危险。

作为国际米兰的拥趸,我并不特别看好今年的国际米兰。即使能夺冠,但是这种建队方法是不值得称道的。国际米兰一直以来都是夏季里开赛前的冠军,这回抢了一批牛人,很像当年的皇马。皇马刚组成银河战舰时,其实还是很强的,但是这种强也许注定了以后的萎。

当然,从经济上说,因为尤文降了级,趁便宜赶紧买人,以后等尤文回来了,再卖回去也赚了。

谁知道呢,我反正觉得曼齐尼还是有些年轻,不能够像卡佩罗那样压得住场面。

不过不管怎样,国际米兰也放弃不了,就像中国国家队一样

Topic: 运动

推出“DUP2推荐软件”

在页面右上角,添加了一个链接“DUP2推荐软件”。经过两个月时间,拖拖拉拉,我们哥俩终于把这个给做出来了。

为什么要做这个?偷个懒,把“DUP2推荐软件”的说明文字照抄如下:

无意中发现 majorgeeks.com 这个站点,立刻就喜欢上了。它软件搜集的很齐全,我一直想找的 Win2000 下的免费防火墙就是从这里发现的;而且 freeware/shareware 都区分的很好;软件下载还有多个镜像(当然这也是它做的有名的原因),感觉上从这里下载也不怕被种下什么恶意的东东。

后来看大家 blog 上时常就贴出自己用什么什么软件,做什么什么商业软件的替代者,于是就萌发了这个念头:把常用的自由软件、免费软件收集起来,供大伙儿下载软件的时候做个参考。

自由软件和免费软件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自由软件不但是免费的,而且软件的源代码你能够获取到,你可以修改它并把它作为自由软件二次发布

由于普通人群缺乏注册共享软件的渠道,而且也缺乏这个意识,所以这里收集的软件不包括任何需要收费才能正常使用的软件。幸运的是,即使是自由软件和免费软件,几乎也已经足够解决 95% 以上的日常需要了。

收录软件的原则是,软件必须是我们所使用过的,而且确实感到非常有帮助的软件。否则优秀的软件太多了...我们必须专注在我们认为的最正确的事情上。

另外一个原则是,如果同样的产品同时有自由软件和免费软件,那么这里通常会仅收录自由软件,除非有非常特别的理由才会加上免费软件。

为了方便您即时获得我们更新的DUP2推荐软件升级信息,侧栏提供了订阅地址,请您订阅。另外每个软件的更新也有相应的feed,太多了,就不列在侧栏了。

Topic: 文化 生活

商务英语之"Due Diligence"

前不久从老板那里学习到这么一个 phrase 的发音,"[dju:] [di:]"。大意是投资方在对目标进行投资之前,需要走一道程序来考察公司的运营、资产负债状况。对于高科技公司而言,主要的资产可能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所以甚至会出现投资方到目标公司里观察办公流程,挨个同核心员工聊天的事情。

虽然我能很熟练的吐出"[dju:] [di:]"这个发音,但对于"[di:]"究竟代表什么单词却一直没有任何概念(due这个单词倒是能猜出来)。更为搞笑的是有次当我在对话中引用这个短语后,另外那人仿佛赞同似的说了一句"[di:] [di:]",然后我们双方互相疑惑的对视,各自揣摩洋泾浜水平有没有在这次交锋中落于下风。

今天终于在最近展开的英文学习过程中读到了这个短语——"Due Diligence"。下回如果有人敢在我面前说 "D-D",我一定用 "Due Diligence" 杀他个溃不成军。^_^

附:我老板来自波士顿,那个说"D-D"的家伙可能发音来源于硅谷,现在相当怀疑东部西部有不同习惯的缩略发音。

Topic: 商业

XviD 压缩后文件大小不符合预期结果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Oversized/Undersized explanations - Doom9's Forum 翻译而来

XviD 论坛有一个问题被反复提出:压缩后的文件大小和和指定的大不相同。本文试图解释文件大小不一致的原因,并指出解决之道。

让我们从基础知识开始,要知道弄明白问题发生的根源后就离解决它很近了。

基础知识

1. 量化
XviD 属于有损压缩,即它会把一些认为无用的画面细节忽略掉。每一帧画面会指定一个 quantizer (中文翻译为"量化因子"),然后据此进行压缩。
那么:
量化因子为 1("Q1") 意味着最高质量的图象和最大的文件(高码流)

量化因子为 31("Q31") 意味着最低质量的图象和最小的文件(低码流)

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高的质量,以及尽可能低的码流...
=> 通常不用 Q1 做压缩,因为码流太高了(如果要备份 DVD,还不如保留原始的 MPEG-2 流)

Q2 则能得到很好质量的图像,而且比 Q1 来要小很多(quality/bitrate并不是线型的)。MPEG-4 被设计为低码流应用(相比较 MPEG-2 而言),我们可以假定对于 XviD 压缩来说,Q2 就是最高质量的压缩了。

2. 文件大小

相同的量化因子前提下,不同的视频源压缩后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容易压缩,而高分辨率、大量细节、快速动作、明暗变化大的电影则很难压缩。

3. two-pass 压缩(或写成 2-pass)
为了在指定文件大小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的质量,XviD 提供了 two-pass 处理模式。
- 首先固定量化因子为 2 压缩一遍,产生一组参考数据(stat 文件)

- 根据参考数据进行二次压缩,编码器不断调整码流来优化整体质量

那么就产生了三种情况:
● 1st pass 得到的文件比预料的大,在 2nd pass 压缩中编码器就不得不采取更高的量化因子
● 1st pass 得到的文件比预料的小,那么 2nd pass 中编码器就会在某些帧用 Q1 进行压缩

● 1st pass 得到的文件和预料的一模一样...当然从统计学上来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用再继续讨论了

现在问题发生了

有的视频太容易被压缩了(或者说 1st pass 得到的文件比指定的要小很多),于是过多的 Q1 帧被产生,但这会扰乱编码器的码流控制系统,最后就得到了一个 oversized 结果。

oversize的解决方案

1. overflow treatment 设置的调整
该设置被用于在 2nd pass 压缩中,设定码流控制进行调整的强度。取值越大,越能有效平衡 Q1 帧。
那么我的建议值是:
("Encoding type" > Two-pass - 2nd pass > "more...")
- overflow control strength: try 10 or 20
- Max overflow improvement: try 10 or 20

- Min overflow degradation: try 10 or 20

2. Quantizer capping
很简单,就是避免 XviD 用 Q1 压缩。
把每种帧类型[I/P/B]的最小量化因子都设成 2 (最大值还是保留 31)
1.1.0-final 之前是
("Advanced option" > Quantization),
从它以后是
("Quality preset" > Userdefined > "more..." > Quantization)

这样就不再会得到一个超大文件了。但...这种方式也导致根本不再有提高质量以得到预期码流的余地了。

除了上述两种编码器相关的解决方案,其实还有更好的思路:我们的目的是填充剩余的空间,那么就可以用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音频质量,更高质量的定制矩阵...等等

undersize的解决方案

从上面说的去举一反三吧...

如何提前预料到文件大小无法控制呢?

上面已经提到,1st pass 将产生一个日志文件,里面就包括 Q2 压缩结果的大小。那么如果这个数字和你预期的相差非常远,就很可能发生该问题了。

怎么看到 "size" 信息呢?

用 StatReader 打开该日志文件就可以看到了。该程序被包含在 official release 里面(比如 Koepi build)

Topic: 技术

I18N & L10N

I18N 本来是 hacker 们使用的一个缩写,这里用来表达企业的"国际化"

让我们把眼光放到软件业,想想你机器上现在安装并且每天都在用的,中国人写的软件有哪些...我这里汇报一下我的:MaxthonFlashGet、金山词霸、紫光输入法。去掉后两个纯粹是 L10N 的软件,我的最爱里面就只剩下了两个来自中国的软件,而且恰恰,它们可能是中国人所做出的最为国际化的软件!

我这里的要点在于,国际化,也就是 I18N,是这两个软件成功的关键。而那些被我枪毙掉的国产软件,不管过去再如何辉煌,最后仍然在外来软件的冲击下倒掉。

推论:你想创建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软件项目吗?如果你做的不是词霸或者输入法,那么就得在合适的时候考虑一下软件如何 I18N 吧

回到互联网服务业。既便你在从事一项看似完全本地化的服务,完全不必担心五年内有外国人和你竞争,可是果真如此吗?

那天老冒抱怨,Java 程序员极为难招,市场上充斥着烂人。aha,我最近招聘的经历完全印证了这个事实。那好程序员都到哪里去了呢?

我的另一个要点是,即使你觉得你从事的业务和 IBM、Moto 没有任何竞争关系,但是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你确实是在和巨头们在竞争着的。我这里可以透露一个数据,Moto 给它的一个中国的外包公司,每个合同工大约要付 3.4 万美元/年,那么你想想 Moto 自己的中国员工,一年的人力成本是多少?

我知道在中国开展软件和服务业务有多困难,盗版、习惯免费的用户. etc,etc. 但是为什么不去运营一个全球性的业务呢?不管别人怎么说华为和联想,至少它们在这一点上是所有中国 IT 企业的榜样.

最后是我的想法:
1. 软件开发者和startups,能不能从一开始就把眼光放到全球运营上呢? 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跨越国界似乎不是太大的障碍。
2. 即使缺乏分销的渠道,是不是可以考虑挑选国外的合作伙伴呢?
3. 其实做外包也不错,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一环,也能学习到很多东西

4. 上述前提是已经有能力提供 L10N 质量标准的软件和服务,中国已经有优秀的企业和工程师完全有能力做到这点并更进一步,Maxthon 是很好的例子,我这里并不是白日做梦。

怕就怕连"追求质量、关注用户"的 L10N 基本目标都达不到,这个就太可悲了,活该被淘汰掉。

Topic: 商业

facebook 看上去碰到了麻烦.

几乎要错过 slashdot 上和 facebook 相关的一篇讨论,似乎 facebook 的用户对它最近引入的几个新功能相当的不满意,让我们看看Facebook, Stop it是怎么说的:

1. 首先一件不爽的事情就是让高中生加入,让用户感觉被出卖(sell out)。要知道 "got your e-mail address from your new college" 可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件大事

2. facebook 允许 global 的 group .. (还没有特别弄明白这件事情怎么和 makes facebook less personal to our individual colleges 联系起来)

3. 对更新后的搜索功能不满意. (似乎是新的搜索系统会返回更多的结果, aha, facebook 当然期望你在这里面能结识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 PV 啦.)

4. 给照片打 tag 或许很酷,但本需要更多的改进后再上线

5. Notes 功能..(也不明白)

6.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就是 feed ! 现在 facebook 的 feed 功能可以让人全面的跟踪好友的行踪. No one wants their girlfriend or boyfriend knowing when they've commented on a photo, written on a wall, or anything else. No one wants people to see that they've left a group; it could offend someone. No one really wants to see the change in status of someone's love life.

其实我觉得从这里学习到的核心的并不是上述 6 点抱怨,而是用户认为的社区成功的关键: Facebook used to be cool because it was down-to-earth, and it was run by students just like us. Now, we're unimportant, and events in our social lives are known as "stories." (不再重视用户隐私,或者说用户使用感受了)

下面有些评论和作者的回复也颇有意思:
you are entirely correct in that the usage of facebook is a privilege and not a right, and yes, we are also well aware that it is their website. That being said, we are also customers of the facebook website. This is not to be interpreted as the traditional customer who with money he or she has earned; we pay facebook with one simple thing: Our time. They monetize this time by displaying ads. It's as simple as that. We are "paying" customers in that we give Facebook our time, and as such we have every right to complain when we are not happy about the service we receive.

注:我还另外写过一篇关于 facebook 的文章可供参考
再注:最近学习english,九月的第一个周一是 Labor Day,或者说传统的 summer vacation 结束的日子。没想到 facebook 的新学期是以这样一种惨淡的方式开始的。

Topic: 商业 网络

AllPeers

去年从Solidot上看到一个Firefox的扩展AllPeers的介绍,它的功能就是P2P的文件共享。因为Firefox是每天必用的东东,所以这个扩展正是我想要的。可是它的网页总是写着Coming Soon。于是我把它设为首页(之前已经好几年都是设空白页为首页了),每天打开Firefox,希望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它释出。

转眼过了大半年,今天早上,终于我的首页变了一个模样。赶紧写了一个报道给Solidot,然后下载试用。

如果你在用Firefox,也对这个扩展有兴趣,安装后,可以加我为Contact,我的AllPeers Name是qyt。下面这个视频是功能演示。

Topic: 网络

今天看 slashdot

gnome 2.16 发布、MIPS/IRIX 即将退出舞台。

感觉最近 solidot 的人气下降了很多. 也没有什么心情把这些新闻贴出来了。

其实 100k 确实便宜,但委实没有太好的商业模式,而且团队前段时间的彷徨会让社区成员更加迷茫。即使它有了新主人,想挽回颓势也是相当的困难。

昨晚和老冒在 gtalk 上聊了好多东西,深深感到,管理团队太重要了。

Topic: 技术

blog 的功能

cathayan 发表了一篇回归Blog的本源. 说说我的blog历史.

我本来最初是以一个企业blogger的身份进入中文blog圈的。很快就迷上了这件事情,后来发现越来越难以在个人和企业之间平衡,于是就换成了 dup2.org,一个纯粹是私人的空间。

为企业而blog需要个人对企业目标具备强烈的认同感;当然也需要老板的支持,在工作时间以外为企业写 blog 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好,能有2位以上的同事和你一起来做这件工作。有了这些,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 blog 不是问题,很遗憾,我最后实在难以继续下去。

为个人而写纯粹就是表达的需要了。我觉得自己可以写的东西有好多..问题是没有时间来书写,或者是觉得自己缺乏表达的技巧。而且需要端正写 blog 的态度——访问量再小,读者再少,如果你不坚持,就永远丧失了这么一个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也丧失了让未来成长的自己和过去对话的机会——这两件事情都是人生最有意思的东西之一。

我最近还发现 blog 的另外一个功用,就是学习英语!发现 BBC 有两个很有意思的learning english blog,一个是学生的,一个是教师的。除了昨天刚刚订阅两个英文世界里以写作闻名的 IT 业者的 feed 外,偶也开始了自己的英文 blog 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被 google 收录,呵呵)。还是那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Topic: 网络
订阅 RSS - 博客 | BT的花